太极感悟

太极感悟

您现在的位置 >

点击数:4590

第五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征文

 

   欲流远必浚其源

    ——太极拳传统继承与现代发展问题研究

                                             赵国仁

前言

以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养生学等为理论基础而产生的太极拳,通过世世代代传承者的整理、研究和实践,已经从同是中华文化发祥地的河洛之滨,发展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融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思维和生活方式,传统太极拳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为适应变化着的时代、地域以及人文需要,不断地革新、丰富和完善自身发展,逐渐成为适应体育运动日趋国际化和社会化的21世纪,深受人们喜爱且习练者众多的运动之一。作为兼备养生和技击功能的优秀拳种,太极拳所蕴含的深厚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习武健身、防身、修身的三重价值被现代社会重新挖掘、认识和整合,一方面作为竞技武术运动的开展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作为健身娱乐活动实现了民间的多元化普及。然而,在传统太极拳现代化发展与体育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求同的进程中如何存异,即保持太极拳特有的本质属性——实用性,完成太极拳技击实用价值从传统到现代的科学发展与良性过渡,是新时期武术界科学研究和理论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各类武术教学与推广机构的应尽责任,同时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讨论热点,更是中华武术传统继承与现代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传统太极拳的继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提出目前太极拳推广应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肯定太极拳实用本质的基础上,科学地探究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技击原理,坚持传统太极拳继承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内秉传统、外图创新,在发展中适时地转换重心,实现太极拳继承由广度向深度发展。

nh1.jpg

1.太极拳本质特点分析

文武兼备、动静有致的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和中华文化的标志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她所蕴含的中国元素在与世界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与冲击中越来越显现出其无可取代的民族个性、精神力量与体育魅力。她是融贯古今中西的现代武术运动,是积淀于文化的搏击之术,也是彰显于搏击的阴阳之理。

1.1太极拳的文化本质即理论基础

“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拳以《周易》阴阳动静之理而得其名。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学、武学等经典著作。包含了天地万物共通规律在内的太极图是融汇了儒、释、道精神的文化漩涡,为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丰富源泉和不竭动力。拳论云:“太极两仪,天地阴阳;开合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其套路中的每招每式均寓理其中,尤借力打力、引化合发的技击方法与运动过程皆遵循阴阳之理。太极拳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纵观发展历程各派理论著作层出不穷,使其拥有了统一、复杂且完整的理论体系。太极拳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上厚积薄发,成为能够同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宽容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的搏击之术。太极之理无所不包、无所不备,符合自然与事物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是传统太极拳发挥技击与养生功能的根基与枢纽,其随遇而安的适应性与成长性更是体现在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方方面面,使其能够立足传统,融入现代。

1.2太极拳的武术本质即实用功能

1.2.1太极拳技击功能

太极拳出现于冷兵器时代,是具有技击作用与攻防格斗性质的一种拳术。《夜行宗谱》载述:“所谓技击,乃以武艺行实战搏杀之能。”搏击是人类早期在原始的生存环境下,为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所产生的徒手搏击的自卫方法。只有在实践中野蛮其体魄,才能在理论中文明其精神。看似柔和缓慢的太极拳不仅具有行气血、调五脏、强筋骨的养生健体功能,而且在实战中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其进退神速、虚实莫测、动静自如的特点,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太极拳的技击风格别具一格、特点鲜明,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发劲松活弹抖,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打力,主张从客观出发,舍己从人。太极拳处处走弧形、发劲走螺旋的独特运动过程使其能够将来力引进落空,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效果。其阴阳互转、刚柔相济的圆运动与阴阳鱼太极图之圆不谋而合,顾可以在力量的阴阳消长间变化无穷、健运不息,是阴阳法则、太极之理在武术运动中的实践与完美体现。

1.2.2太极拳养生功能

结合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养生术为理论基础创编,太极拳作为内家拳注重练气,具有身心兼修的养生功能。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增强人体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骇。”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故太极拳对习练者周身各部位的要求,诸如松静自然、气沉丹田、连绵不断、轻灵沉着等,对人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均有良好的调节和保健作用。以古老之法强现代之众,太极拳的养生与技击功能正在通过医学、生理、生化、心理、力学等学科的现代手段介入而得到科学验证,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将为太极拳实用功能的现代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nh2.jpg

2.太极拳发展现状分析

2.1  太极拳在竞技武术中的发展现状

现代竞技武术以竞技套路和搏击运动为主,在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自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国家体委相继提出了武术技术“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突出竞技特色,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指导思想和“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1959年制订后经多次修订的《武术竞赛规则》进一步规定了竞技武术的比赛形式和评判标准。在发展竞技武术的要求下,以技击为主的传统太极拳为适应竞技体育规则开始了向现代竞技武术的转型。

2.1.1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发展现状

太极拳竞赛套路因武术比赛观赏性与评判标准化的客观要求,在套路的创编中注重姿势规范、动作清晰、节奏分明,既体现行云流水的美感,又符合编排合理、结构严谨的竞赛要求,达到易于选手发挥、观众欣赏、裁判评判的三重需要。为使比赛评判标准更加量化规范化,竞赛套路中将难度动作分级,更贴近于奥运项目的评价方式。传统太极拳体育化、竞赛化的需要,使其传统武术技击的重心开始转移,由攻防技击实战转化为演练。竞技套路中的技击是隐性的,艺术化是显性的,以服装造型、音乐配合等外在创新发展代替了文化内涵、技击技术等内在本质的继承,逐渐发展成为体现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的表演性项目。

2.1.2太极推手的发展现状

太极推手符合竞技体育中双人对抗的搏击运动形式,借鉴目前已成功走入奥运大家庭且蓬勃发展的柔道、跆拳道和拳击的技法,在各类武术赛事的催化和带动下,推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武术竞技项目。由于中华武术与西方体育在文化思维、运动形式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推手比赛在技术规范、竞赛规格、竞赛制度等方面进行“西化”改革,以适应西方搏击运动比力量、比速度、比耐力的评判方式。在此情况下,比赛形式由 “一进一退”变为互顶对抗,由“自然随意”变为固定招法,由“彼不动,己不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应”的被动化解变为主动进攻,限制了太极拳技击技术特色和技巧的发挥。推手比赛作为以争夺成绩为目标的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力量的竞争和对抗不可避免,虽然比竞赛套路多了些搏击的味道,但也因此失去了太极神韵与美感,背离了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本质。竞技比赛中的推手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中国武术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因素,成为一种借鉴多于继承的中西合璧的新型搏击项目。

2.2太极拳在健身运动中的发展现状

1978年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肯定和鼓舞了太极拳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普及。与此同时开始的一场深入中国的改革开放运动促进了国民经济跨越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素质与健康意识增强,为太极拳逐渐影响并走进百姓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与发展条件。目前,来自于公园、社区、健身中心、太极拳馆等群众自发或有组织的太极拳健身队伍逐渐壮大,锻炼人群也从主要为中老年发展为包含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涉及从事各行各业的太极拳爱好者。古老的太极拳以独特的魅力迎合了现代社会追求时尚、健康的高品质生活需要,其健身、娱乐与休闲功能被重新重视和挖掘,成为新兴的都市健身娱乐活动。一方面,太极拳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服务于大众健康;另一方面,作为一项健身运动,太极拳的推广与锻炼水平仍很业余。除了在公园、社区开展的教学大多不规范,容易让人产生太极拳为“老人拳”、“太极操”的误解外,较规范的健身中心开设的“太极养生”课程和专门从事传统太极拳教学的太极拳馆,虽然在规范化、标准化教学方面日臻成熟,但总体上仍停留在单纯复制动作的层面。此外,由于太极拳健身机构发展时间较短,普遍规模较小、学费较高、教学单一,基于此基础上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不够,技术尚未达到跆拳道等传统搏击项目在中国的推广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3太极拳本质当代继承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

太极拳在竞技武术与全民健身运动中的现代发展日渐成熟,而作为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与技击、养生实用功能的本质继承却在日趋退化。竞技赛场上的太极套路表演与推手比赛已经失去了武术最初产生的土壤,在体育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舞台上开始往表演性和竞技性的方向发展。健身场所中的太极拳运动走进了现代都市休闲娱乐生活,在体育产业现代管理模式下,深入开发出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和娱乐功能。然而,武术运动的现代发展应该是手段上的现代,观念上的现代,管理上的现代,而绝非传统本质被取代。在目前推广模式下的太极拳运动,逐渐忽略了滋养传统武术的文化根基,忽视了动作内在的攻防技击含义,而源于文化内涵和技击原理的养生功能也就无从谈起,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迫在眉睫。

太极拳是迄今为止推广最为广泛的民族体育运动,可以说已经普及到了街头巷尾。但在形式上异化了的传统太极拳,也在本质上淡化了传统武术。尽管国家组织创编了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套路,各派太极拳理论专著、教学影片等出版物屡见不鲜,但大都仅限于普及的层次。因此本文提出,在当前推广普及取得一定规模的基础上,适时的转换发展重心,推动传统太极拳向提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实现太极拳推广由扩大规模的量的累积向提高水平的质的转变,深入探讨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技击原理,充分肯定和发挥其技击与养生实用功能,坚持传统太极拳继承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是传统太极拳继承的迫切需要,也是传统太极拳现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鍥戒粊~1.JPG

3传统太极拳继承与发展对策分析

传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太极拳的发展要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远”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利于太极拳的传统继承和现代发展。因此,欲实现传统太极拳的永恒发展必须追本溯源,重视和研究其文化内涵与技击实用功能,提高教学双方的理论和实战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传承者,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3.1提高全民认识,加大政策支持,规范行业管理   

在思想上正太极之名,还技击“用”之本,提高对太极拳的正确认识,是促进传统太极拳发展提高水平的前提条件。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太极拳赛事和宣传活动,推介太极拳名家及民间高手,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加深人们对传统太极拳本质的了解,实证其实用功能。

传统太极拳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走上现代发展之路的传统武术迫切需要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传统太极拳以民间传承为主,至今沿袭着家传和师承的发展模式,既要保持传统继承又要谋求现代发展的责任过多的落在了传承人和爱好者身上。缺乏政府扶持的传统太极拳只能在依靠自身经营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谈发展,缺乏像竞技武术一样的宽松环境。应使民族文化上升到国家管理的高度,正确、有效地引导发展方向,集中专业智慧和社会力量在智力、财力上给予支持,探索符合传统太极拳发展的现代管理手段。进一步规范传统太极拳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推广武术段位制激励民间太极拳爱好者,重视和鼓励多种形式的民间力量对传统太极拳的研究和推广。

3.2  提高人本素质,理论联系实战,促进教学互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归根结底是人的传承,太极拳传统继承与现代发展水平的提高来源于她的依托——传承人素质的提升。尽管大多数习练着仅以健身、娱乐为目的,但停留在单纯复制动作的层面,既不究拳理,也不练推手,实际上无法体会和掌握太极拳的本质特点和运动规律,欲想达到其基于传统文化和技击原理的健身、养生目的无异于舍本求末。少数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愿意追求技击与实战技巧的习练者则不得其法,不当的训练方法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欲速则不达。这就需要有深谙拳理且精益求精的“明师”指点,明确动作的攻防意义。从训练“知己”的套路入手,锻炼劲力与协调性,再进行“知彼”的推手训练,在实践中校验拳架,进一步锻炼皮肤触觉、灵敏性和反应能力,同时配合单式发力、抖大杆等爆发力训练,如此循序渐进,才能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真正达到习武健身、防身的目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者应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刻苦钻研文化理论,科学地诠释太极拳的实用性。在实践中促进教学互长,不断提高实战水平,以推广和提高传统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水平为己任,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传承者。

3.3  吸纳年轻力量,激发传统活力,传承持之以恒

年轻一代是太极拳传统继承与现代发展道路上的接棒者,与传统武术未来发展命运息息相关。重塑西方文化冲击下淡漠了的传统文化,争夺年轻人的文化阵地,除了以影视、互联网等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扩大宣传推广力度外,还应走入他们的生活重心——学校教育和课余生活。适度出台鼓励青少年参与传统太极拳活动的奖励激励办法,以调动他们学习传统太极拳的兴趣,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磨练意志,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进取心,激发青少年自我完善的积极性,燃起传统继承的星星之火,为传统太极拳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与希望。

传承太极精义,贵在持之以恒。如拳论所云:“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成,稍用力而即期效”,恒心与毅力是提高太极拳习练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在太极拳传统继承和现代发展道路上,没有事半功倍的捷径,发展不恒则退,唯有锲而不舍。在丰富理论的基础上实践传统太极拳完整继承与科学发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行不悖、共荣共进,是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太极之道曰理与行。

鍥戒粊~1.JPG

天津市总馆咨询电话:13920493217   022-27428878

网址:www.tjtjq.com

地址:南开区宾水西道天津体育馆(大馆)二楼红票区

宝坻分馆咨询电话:29246655///13602112168